杜若妍:因茶而识,又因茶而聚
"等有时间,我们总会遇见",我在心里念叨这句话很多遍,可一说出来,恐惧与担忧便袭上心头,谁知猴年马月呢!总是在错过每一次相聚,而这一次不容错过!
得知的小伙伴相聚上海茶博会,果断报名,随后订了杭州到上海的票。与他们相识说来时间不长,却不短,整整一年时日。先是认识支离子,然后不知不觉中便融入了这个家庭里。说它是个家庭,反倒有点意思,来自天南地北的一群人在这里聊着生活,谈茶,偶尔戏谑一下,活跃好长一段时间,我也渐渐喜欢这样的交流方式。而这一切归功于茶,若不是喜好它,又怎能与他们有所交集呢!
其实,最先让我接触的却是支离子。一枚八零后光头,喜好读书,又喜好收藏书籍(我就是被他的收藏深深吸引,果然文艺妹纸碰到这类爱好的人没有免疫力),天天刷屏(想屏蔽可又想被他的疯言疯语所吸引,真是又爱又恨),这是我对他最初的印象。后来熟络之后,一没事就找他聊天,索求各种有关茶的资料,他倒也很慷慨,给我发来很多好东西,介绍有关茶的书籍,周重林老师的书也是离子推荐的,还在慢慢品读中,便是这样,我成了他的铁杆粉丝,没事就唠叨着要去昆明蹭他的书,蹭茶喝;四季如春的昆明便已深深印在我的心里。
另一个耳闻中的老师,与他无多少言语交流,我多是读他的书,细细体会他的文字,他便是中国茶业新复兴计划的发起者--周重林老师。在没有见到他本人之前,我很难想象他生活中的样子,时常我读着他的书(买了重林老师的《茶叶战争》,还在品读中),想他应是个很严肃不多言语的人,情感细腻不善表达。今日一见,一脸很可爱的笑容,温柔地笑着和我们打招呼,可能出于几日太过于疲劳,有一点倦容,可依然很精神,笑着向朋友介绍我们:"她们是来自杭州的朋友。"本想听他说说茶,他一直在忙碌中,便不忍心打扰他,临走时也没见到他。不过已经很开心,见到作者本人,忘了把书带来索个签名,一大遗憾,不过等读完,留着去昆明。
因为茶,喜欢一座城,喜欢一个人。知道李明时,对他初印象:是一个文笔很好的才子先生,爱好读书,八零后帅哥。姐妹说起他时,赞不绝口,几乎他就是全能超人,而我只知他的文,不知他的武。都说闻名不如见面,见面不如闻名;昨晚刚到上海,明明已经很累,却意外失眠了,我想:明天见到明哥,我该以怎样的方式开场白,会不会有点尴尬,或者很陌生,毕竟没有见过。果然女生一想起事来就麻烦,直到一点多才睡着。之前和他说,"早点去,说不定还能与明哥来一场邂逅呢"。"不用那么早,我和重林老师十点左右才去,去早没人啊!"这一来,把明哥的联系方式先弄到手了(小赞一下我的小聪明,嘿嘿)。想象中明哥应该西装革履,黑色皮鞋这样一个商业男的形象,可一见到他,我真的有点吃惊!T恤牛仔裤!休闲哥的范啊!看起来很阳光,最喜欢他一开始羞哒哒的笑容,后是偷偷笑,再便是哈哈笑,可爱极了。明哥很贴心,给我们拍照,陪我们说话,他这么忙,还这么细心照顾我们,好感动。听明哥说他的小故事,一直以为他就比我大两岁,他一直说自己老了,可明明看起来很年轻,不,是他本来就是年轻小盆友!
在他们的介绍下,认识了很多朋友,都因茶而来,我们因茶相聚。上海,你总算给我一场美好的梦,一改往日我对你的印象。
此时,上海的灯火,依然明亮。
后语:碎碎叨叨写了一些,其实,我只是喜欢茶,总觉着品茶犹如品人生一样,一杯茶品到最后,清香早已淡,如白水,便应该熄灯安静沉睡。
特注:作者,杜若妍。《》《51普洱网》授权网登载,网系《》战略合作单位。
更多关于茶的内容,请点击茶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