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签署的400亿大单背后,吃吃喝喝的作用有多大?
吃好,获得感官满足很重要,推杯换盏间的交谈很重要,柏拉图、伊拉斯谟和克尔恺郭尔的宴会的全部政治意义,就在于席间他们的谈话。
──让-马克•阿尔贝
10月19日至23日,习近平主席的英国之旅,是10年来中国国家主席首次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在这几天的活动中,主席很忙,入住白金汉宫、议会演讲、到访卡梅伦乡间别墅、和女王共进晚餐、与王子夫妇共享传统英式下午茶,前后出席近20场公开活动。习近平主席周三开始与卡梅伦在首相官邸商讨价值400亿英镑(620亿美元)的协议,并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核协议。
此次出访的规格相当之高,英国王室三代成员都出来陪同,主席在英国的吃穿住行成了国内外各大媒体高度关注的对象,每天的朋友圈,都在被这些话题刷屏。英式下午茶的历史渊源、礼仪规范,茶界各大微刊都盘得差不多,茶业复兴(chayefuxing)就来聊点别的,聊聊讲排场的吃吃喝喝为什么那么重要,以及中英签署的400亿英镑大单背后,吃喝的功劳有多大?
在政治生活中,宴会本身就是仪式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此次访问正式开始之前,英方向中方提议一份午宴餐单,菜式包括多宝鱼、蟹和一款芫荽酱料,但中方代表团已礼貌地婉拒了几款食材,据称多宝鱼就被拒绝了。但在宴会菜单上,多宝鱼被保留了。当然,国宴的菜单是法文写的,这显示了法餐的地位,许多媒体都报道了,女王大人对这次宴会的重视。
招待外宾的国宴,就如同一面镜子,有时候照见自己,有时候照见对方。国家领导们私下也应该很少讨论,哪道菜再也不想吃到。在国宴类似奢华庄重的场合中,人的味觉是否会受到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
关于英国的吃,炸鱼薯条什么的,在网络上早已被黑得体无完肤。22日下午,主席和卡梅伦在小酒吧喝啤酒,吃炸鱼薯条,两个人都没系领带,这场酒吧小酌耗时20分钟。从媒体公开的照片来看,领导们在喝啤酒吃炸鱼薯条喝啤酒的时候,更轻松愉快一些。几百亿大单背后,确实也需要这种轻松的氛围调剂。
有网友曾说,英伦三岛仿佛天生就带着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气质--永远是保持着正经外壳,内部却默默的刷着下限。这个气质应该就是网友们经常调侃的"腐"气。这句话可以描述英国的艺术,也可描述英国的食物。这句话让我想起,法国另一位大师萨瓦兰的那句--告诉我你吃什么,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美食外交,也是各国政要的智囊团们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政要们的宴会,更像是一种契约。能坐下来吃饭,就已经达成了某种共识。当然,最后的晚餐除外、鸿门宴除外。
法国学者让-马克·阿尔贝写过一本书,叫做《权力的餐桌》,这本书讲的是法国的吃喝,但书中所引用的事例以及得出的总结,是具有普世价值的。餐桌与权力之间,有"漫长而缤纷的历史",人类在"吃"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糅合了意识形态与文化含义。
作者提出:"餐桌是东道主表现权势的一种手段,东道主会使出全身解术,影响宾客。"如何解读这句话,大到宴会厅的空间布局,小到一张餐巾纸的尺寸,都可以说明。要庄重还是轻松,都可以通过餐桌来实现,耗时几个小时的国宴和20分钟的酒吧小酌,都是吃吃喝喝,但是其功能显然是不一样的。
《权力的餐桌》
在政治生活中,宴会本身就是一个仪式。"仪式化"实际上是在自然和社会压力下有目的的选择,形成了一种适应性的形式和情感动机行为化的疏通和网络。(赫胥黎)
仪式的基本作用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与语言有相同之处。没错,吃吃喝喝是一种特别重要的交流,这一点,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都在实践。茶界的读者,可以借此反观。一场严肃的茶会,在空间、座次上,也在试图去渲染仪式效果,这一切,都是为了达成某种形式的交流。
《孤独的美食家》截图
对普通人而言,我们每天都在经历,一个人吃饭,或一群人吃饭。吃饭,很多时候不仅仅是为了果腹。陈奕迅在《shall we talk》中唱:"情侣的晚餐,白开水一样淡,宁愿面对着一部电脑无事忙。"道出了多少独孤与无奈。20年前,我们不会想到《孤独的美食家》《深夜食堂》《一人食》会那么受欢迎。
我们借餐桌迎合,也借美食逃避。饮食在影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最终,也将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在选择食物的过程中,食物也在塑造着我们。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无论是女王请喝酒,还是王子王妃招待喝下午茶,重要的事其实都在茶之外,在酒之外。
习主席在当地时间21日晚市政厅晚宴的的演讲中也回应了对英式下午茶,他在演讲中说,"中国是茶的故乡,英国则将下午茶文化发挥到极致。"今天所呈现出来的一切,答案都可以在过去寻找。用莎翁的那句,"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What's past is prologue),来描述中英几个世纪的茶文化的交流,再合适不过。
国与国之间的茶杯,贯穿的是过去,现在与未来。无论国与家,茶桌和饮茶,抛开物质之外,最终解决的是时间与空间的问题。因为有茶桌,我们需要围坐到一起;因为有茶,聊天可以继续。
茶叶与政治的关系,在历史上已经演绎过许多。波士顿倾茶事件、鸦片战争等大历史在此不必重复。我们前面多次提到英式下午茶,所以引出明茨的一个观点:"英国人喝下第一杯加了糖的茶,是桩重大的历史事件,因为它预示了整个社会将要转型,社会与经济基础都会脱胎换骨。"糖是如何打败蜂蜜的,值得我们思考。所有的联系,都与茶有关,也都在茶之外。
回到2015年3月初,威廉王子首次访华,3月4日,英国威廉王子造访了西双版纳,他在西双版纳的第一站就到大渡岗乡勐满傣族村,当时威廉王子在村民家品茶吃粽子,并送上英国茶具作为礼物,村民们也向威廉王子回赠了自己种植的茶叶。不知道村民送给王子的是不是咱们云南深山中的普洱茶。威廉王子到西双版纳,最关注的是生态和野生动物保护,而云南大山里的古树茶,是当下生态问题的一个集中体现。
关于茶,其实还可以谈论一些场景化的演绎。当我们谈到英国皇室请喝下午茶的时候,联想到的是奢华与传统;而当我们谈到某人被某局请喝茶,联想到的是限制与盘问。
吃喝从不是中立的,在政治生活中,食物为政治服务
2012年底,朝鲜开始卖可乐,成为了一条大新闻。新闻报道称"可口可乐被认为是'美国资本主义的污水',一直遭朝鲜禁止,去年8月传言称平壤一披萨店出售可乐,但被标为'意大利可乐'。店员解释,这种可乐来自意大利,而非美国。在此之前,朝鲜和古巴被认为是全世界少有的没有可口可乐的国家。" 2004年,还曾出现过一则这样的新闻标题--《除了可口可乐,朝鲜平壤自由市场让人震惊》
米歇尔·奥巴马在白宫种菜,呼吁美国人健康饮食,奥巴马吃垃圾食品的照片被媒体拍到了,乐坏了看热闹的人。
(美)西德尼·W·明茨在《吃》(英文版标题为: Tasting Food,Tasting Freedom:Excursions into Eating,Culture,and the past)一书中这本书讨论了"吃"的象征意义以及吃的自由。这些讨论,都存在一个对立面,比如说象征以及不象征,自由以及限制。
在《走向共和》中有个场景,李鸿章端了杯法国波旁咖啡给慈禧太后品尝,他对太后说,咖啡加上雪莉酒,甜中带香,芳香无比。太后尝了一口,说,你这给我喝的是中药吧,还是苦的,嫌弃的推开咖啡杯,喊了一声,小李子,备茶!
食品和饮品都代表了一种身份,有时候我们需要通过"吃"来划分自己和他者,朋友和敌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句话在吃喝的政治学中也基本成立。在政治和商务会谈中,吃好喝好,十分重要。
文|杨静茜 茶业复兴编辑,微信号:yangjingxi923
图片来自网络,谨以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