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灵与邓时海关于普洱茶的对话
--来源:《2005云南普洱茶·秋》
2005年8月13日下午三点,云南著名青年作家、知名文化策划人潘灵先生应邀驱车来到古云海茶庄,与台湾著名茶人邓时海教授及夫人见面。话题是从潘灵先生发表在《2005云南普洱茶·春》上的文章《邓时海与金庸》开始的。当潘灵先生入座,云南科技出版社的温翔先生将他介绍给邓时海夫妇,说他是该文的作者时,邓夫人指了指邓先生,谦逊地说:"将他与金庸放一起,高抬了他"。
潘:我写这篇文章,是我认为我作为云南的一个文化人,一个普洱茶爱好者,有责任站出来说话。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在不同的场合听到一些对邓时海先生的议论,说他是伪茶人,根本不懂普洱茶,这话让我很震惊。因为我本人正是读邓时海的书才认识了解了普洱茶的。坦率地说,我对普洱茶的接触不过区区几年时间。
邓:那潘先生原先喝什么茶?
潘:喝绿茶,尤其喜欢龙井。我迷上普洱茶,跟一个叫阮殿蓉的同乡有关。阮殿蓉当了勐海茶厂的厂长,就向我推介普洱茶,说它是茶中之圣。我不以为然,照常喝绿茶,阮殿蓉见我死不改悔,就介绍了您的书给我看,边看边喝,就迷上了。我现在都有了普洱茶瘾,不喝不行。过去,别人送给我的龙井,我存在茶柜里舍不得喝,现在,我转手就送别人了。
邓:不错,喝茶,还是该从绿茶喝起,但滔先生,你省略了很多过程。
潘:什么过程?
邓:先喝绿茶,然后乌龙、铁观音、东方美人,最后是普洱茶。这样,才有对比。如果先喝普洱茶,其结果是不想回头喝其他的茶了,这对其他的茶就很不公平。普洱茶具有深层陷阱,一旦陷进去,就很难再出来。喝茶就像一条路,快速抵达,就必然错过一些美景。
潘:邓先生不愧是行家,见解让人耳目一新。我知道任何见解都必须以文化作为基础。应该说,没有台湾茶人、文化人对普洱茶的文化见解,就没有今天的普洱茶热。
邓:是这样香港茶人对普洱茶也很有贡献。
潘:对,普洱茶藏于香港,发扬光大在台湾。对于普洱茶的原产地云南来说,对这两个地方都要心存感恩之心。面对非议,云南文化人不站出来说话,就愧对了为普洱茶的发扬光大做出了贡献的港台茶人。但要发言,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对于普洱茶,我没有话语权。有一天,我在书架上看到金庸,突然有了灵感,就想到把你比作"普洱茶的金庸"。
邓:谢谢您。
潘:关于《邓时海与金庸》这篇文章,我不仅仅是为邓先生写的,而是为所有关心普洱茶的港台茶人、文化人写的。我的目的是要让人知道,我们云南人心胸是宽广的,是包容的,是有感恩之心的。
(邓时海先生频频点头。)
邓:潘先生,你是怎么来看普洱茶的?
潘:在我眼里,普洱茶是一个向后看的茶。在茶的世界里,"新"本来是真理,而且是看似颠扑不破的,但普洱茶不相信这个真理。叛逆者在任何时代都是有魅力的。在所有的茶品中,普洱茶是唯一相信"旧"的,所以它也是孤独的。独树一帜,本身就是价值。当这独树的一帜上,写着一个大大的"旧"字时,就更有价值了。在这个时代,"旧",从物质到心灵,都是稀有资源。
邓:越陈越香,确实是稀有资源欧洲的城市,精神很现代,外观却很古老。像巴黎,里外好几圈,完全是按传统力式建盖的,一走进去就仿佛回到了几百年前。但淮也不会怀疑巴黎的现代性。有很多城市,表面现代,内在却是封闭的。普洱茶的"旧",却暗合了这个时代新的健康理念。
潘:我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上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形势较好,日本人追捧普洱茶;后来亚洲四小龙崛起,韩国、香港、台港也掀起普洱茶热。现在中国正在走向复兴,普洱茶又成了焦点。普洱茶似乎跟经济形势密不可分。
邓:任何艺术与经济基础都有关,我一直认为,普洱茶是艺术。从吃饱到艺术再到思想层面,有的需要随经济发展会逐步提高。
潘:你说普洱茶是艺术,这个提法很有意思。现在,大家都在读普洱茶文化,而你却把它上升到了艺术。
邓:在过去香港茶楼就时兴喝普洱茶,但仅停留在"喝"的层面。香港有很多普洱茶,茶楼师傅喜欢存茶,随时积累就有了很多老茶,行很多存老茶的茶仓至今仍在到1997年敏感时期,一些茶老板移民他国,他们整理茶仓,将老茶拿出来廉价出卖。台湾的茶商和茶文化人捕捉到了这个机会,抢购了不少,大批陈年普洱茶就这样流到了台湾。所以台湾的收藏家就得到了很多陈年普洱茶。台湾的茶艺也因此提升了档次。普洱茶从文化的高度,向艺术高度提升。老普洱茶存在高层次意境。金字塔从尖端开始,逐渐向下辐射,所以有十几年光景,台湾喝普洱茶成为一时之盛。说普洱茶在台湾得到了发扬光大,是确实的。
潘:对于云南来说,这两年有一个可喜的现象,普洱茶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饮品,茶商们开始从文化层面去了解普洱茶。六大茶山公司的阮殿蓉女土写了一篇《陈年普洱茶:时间的重量》,在《云南日报》发表后,被今年云南省的高中语文会考选中,占了很大的分数比重。这说明普洱茶文化正在向年轻一代渗透。我认为,无论是普洱茶商还是茶迷,还是要先文化起来,然后再寻求艺术的层面。云南的普洱茶到底能热多久?这面旗帜能打多久?这是云南众多茶商茶迷关心的问题。
邓:普洱茶是否存在更远前景,这得靠云南人。决定普洱茶命运的只能是云南人。我想,只要是华夏民族的一分子,都有责任守护这属于人类的瑰宝。我写了《普洱茶》一书,现又写了《普洱茶续》,写此书的目的,就是要将普洱茶留下历史。之前对老茶了解甚少,心里有恐慌感,列举了十多个品种。当时,普洱茶的资料隐在岁月里,需要人去钩沉,而现在有很多资料了。所以,那个时候,存在缺点和错误是难免的。现在《普洱茶续》一书重点提到了普洱茶的鉴别。
潘:这一定是一本有意思的书,我会抽时间找一本来认真阅读。你先前那本《普洱茶》,似乎受道家思想影响较深。你用道家思想来破解普洱茶,我没说错吧?
邓:你说的没错。事实上,儒、释、道都可以解读普洱茶,它们相辅相承。道家本性求真,重在自然。真与自然,本来就是普洱茶的灵魂所在。喝普茶重在悟,需要师傅的提示,每个过程都要悟。事实上,日本茶道过于偏重禅悟,所以就显得复杂,讲究过程,做起来很累。在中国,禅并不是大家需要的,所以,道家崇尚自然的观点,就容易被接受。把茶做得卫生,泡好茶,泡到最好喝就行,过程并不很重要。道家思想符合普洱茶的习性,所以我认为普洱茶应该走道家的体系。越符合这体系,就离艺术越近。就云南来说,现在普洱茶得到了政府支持,据说许多官员也是普洱茶迷,这对普洱茶的发展很重要。光有天时地利对普洱茶是不够的,还应有人和。云南普洱茶的文化是丰富的,25个少数民族,应该说,对普洱茶文化都是有影响的。
潘:普洱茶单依靠传统,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就会不够,普洱茶是不是也应该赋予它现代性?前段时间,上海的两位作家来昆找我,这两位作家想在上海联手开一个茶馆,其中那位女作家提出要把普洱茶掺伴侣,加奶,像咖啡那样喝,行吗?
邓:台湾也有许多年轻人是普洱茶迷,传统对年轻人来说并不是个坏东西。至于那位上海女作家,她想怎么喝都可以,加奶加伴侣,都行如果他认为加可乐好喝,那更好。要真这样,不只是中国,全世界都同享普洱茶。艺术本身就没有国界,我努力使普洱茶走艺术之路,这就是最大的现代性。
潘:看得出来,邓先生有包容心态。包容是要有开放精神支撑的。云南从历史上看,落后但不封闭,所以有一颗包容之心。26个民族正是有了这种包容,才有了合谐相处,互相的文化渗透。在茶文化上也一样,普洱茶是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的产物。
邓:台湾的茶人都是挺包容的,普洱茶进入台湾,大家坦然接受,并没有因为喜欢乌龙就拒绝普洱茶。
潘:这就很好。我们不能因为云南产大叶种茶,而拒小叶种茶于门外。事实上,只要是好的东西,也不是谁能挡得住的。
邓:并不仅仅是大叶种才能做普洱茶。普洱茶有小叶种、中叶种的。旧时进贡的就是小叶种做的普洱茶,而且是云南的小叶种。宫廷喝的都是小叶种作原料生产的普洱茶。
潘:这我还是第一次听说,那么现在关于普洱茶的定义既不全面也不准确了?
邓:希望定义的时候更宏观一些,历史一些。
潘:普洱茶的概念越难界定,就越神秘,就越有空间。现在舆论有一种观点,说个人收藏普洱茶没有升值空间。从收藏角度来看,邓先生您认为个人收藏普洱茶值不值?
邓:个人不收谁收?当然是个人收藏。过去那些老茶,不都是个人收藏的,价值飙升了几十倍。
潘:一些收藏家被有些舆论吓退了。
邓:喜欢是个人关系。自己喜欢普洱茶,不会惧怕别人说三道四。时下有一种观点,普洱茶只有云南独有,这是不全面的。我个人认为普洱茶并不仅产在云南,但产在云南的普洱茶是最好的。
潘:我自己也藏点茶,但并非行家,给我点建议如何?
邓:单从收藏的角度,收藏生茶更好。像你这样动脑筋的作家,多喝点老茶会更好,老茶不伤人,而是养人。我有个观点,喝熟茶,拼老茶,藏生茶。普洱茶应是国饮,是茶中之茶,是最利于健康的茶。单喝老茶经济上受不了,熟茶则可以承受。普洱茶无论生饼熟饼都值得收藏,但藏生茶,茶性比较真。我总是劝人藏生茶。
潘:都说制作普洱茶要晒青,不能烘青,但据我所知,产茶的地方一般雾气重,晒青受自然条件限制,没有阳光,就不可能晒青。
邓:是这样的,烘青,对生产绿茶比较适宜,发挥香气较好。晒青,则阳光味浓,香气重,保留的原性也更多。烘青,维生素易流失,晒青则维生素流失少,做成普洱茶,转化好,更具真性。
潘:你认为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喝普洱茶更适宜?
邓:什么 时候都行,但我主张肚子不太饱时喝,普洱茶对减肥有效。
潘:(笑)像我这样的胖子,使该大喝特喝普洱茶了。但我总不能把普洱茶当作中药来喝吧?我喝普洱茶总是在有情调的时候,比如老友聚会什么的,或者就是心情不错的时候、品茗普洱,对我是一种享受。
邓:是艺术的享受。普洱茶的老味陈韵,对文人士有吸引力的。老是一种美,但不是老的都美。要感受老的魅力和味道,喝过老茶后就知道了。普洱茶是生命的艺术。
潘:我同意你的观点,普洱茶确实是一种生命艺术,,在我看来,每砖、每沱、每饼,都是有生命的。你先说到了老茶,据说你最早提出了"越陈越香"的概念。现在,云南有茶专家推出,说普洱茶20年的最好,是这样的吗?
邓:我这次来,专门给你带来了一泡50多年的老茶,你喝过就知道了,是50年的好,还是20年的好,一比较也就明白了。话说到这里就行了,让我来泡茶吧。
潘:谢谢!能喝到邓先生亲手泡的50年老茶,我算是有口福了。
邓:应该说,这是你跟普洱茶的缘份。潘先生,你是一个有茶缘的人。我们喝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