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松贡茶
人们对于价值不菲或稀缺性的珍贵之物总爱趋之若鹜,不惜重金求购。这类人,钱已经不是问题,值得拥有才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和炫耀的资本。比如名车豪宅,游艇飞机,古玩字画,仙丹妙药,汗血宝马······
在中国茶叶史上,但凡被皇帝喝过,龙颜大悦的贡茶,总能被封官御史,文人骚客们发挥想象的空间,笔墨渲染,荣登史册。间或成为民间谈资,为人津津乐道。我对"名茶"的戏称--名人喝过的茶,身价倍增,声名远扬。
在云南的普洱茶界,西双版纳州的古六大茶山因为以下文字的记载而声名远扬:如清代阮福《普洱茶记》记载--"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又如清代檀萃《滇海虞衡志》(1799年)记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大茶山,一曰攸乐;二曰莽枝;三曰革登;四曰倚邦;五曰蛮砖;六曰漫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等等。
全国各地的普洱茶爱好者,慕名前来西双版纳州的古六大茶山一探究竟,各显神通。热情的痴迷的;激情的向往的;冲动的投机的,逐利的贪婪的等三教九流,汇成一股普洱茶大军,涌上茶山,显摆各色脸谱,你方唱罢我登场。
位于象明乡倚邦境内的曼松村寨,因为有皇帝老儿青睐过的"曼松贡茶"而声名鹊起。"曼松贡茶"近几年身价看涨,从几百到几千元不等,并且供不应求。
真正的"曼松贡茶"产量并不多,严格意义上的"曼松贡茶"古树屈指可数。倘若你花高价买到正宗"曼松贡茶",那就要恭喜你,很有茶缘。买到曼松的小树茶,可自我安慰,好歹是曼松茶啊!花几文钱买到者,可以精神自恋一番;花高价买到假的"曼松贡茶",只有自认倒霉!
"曼松贡茶"咋样?稀稀拉拉喝了一些,也听他人品头论足一番,道听途说的东西终觉肤浅,便动了亲自去一趟的念头。
我提前联系到曼松的小李兄弟,选了一个晴好的天气,早早骑摩托车前往,不以采购为目的,就图个乐趣。
由弯弯曲曲的三级柏油路面转入曼松的沙石路面,颠簸了几公里,来到一处小河边,满腹狐疑:不会是走岔了道吧?小河居然没有桥。过河还是不过呢?正犹豫不决时,来了一辆摩托车,一打听,才知小河对面不远处就是曼松村寨。
曼松新寨是从山头上的老寨搬迁下来的,整村房屋矮小,看来还需发展壮大茶产业,才能脱贫致富。
在小李家喝到新制的曼松贡茶,带青草味,须存放时日,再下结论。个人感觉曼松贡茶的香气比较独特,可惜主人家的手头上仅有几两,自己能喝上一泡就很知足了。再试品从老寨移栽下来的古树茶,觉得滋味香气薄了些,这应该和新寨的海拔不够高,周边生态环境破坏有很大关系,和今年反常的气候也有关联。茶农问我曼松茶咋样?只好笑笑:还可以。
曼松有很好的区域环境优势和制作贡茶的历史渊源,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应该以做大茶产业为主,辅以其它种养殖业。而茶产业的发展壮大,首要任务必须改善周边的生态环境,剔除海拔900米以上所有的橡胶园,恢复应有的植被,营造气候湿润,云雾缭绕,利于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其次,提高村民环境保护意识,种植管理生态茶园,并进一步提高制茶技术,曼松人的致富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我在小李家受到热情款待,心存感激!吃过中午饭,笑纳一小袋曼松茶,在小李和他舅的带领下,抄大山里的小路,骑摩托车直奔倚邦街看茶。
曼松茶鲜叶
篾笆搭建的晒台,用簸箕晾晒茶叶,卫生有保障。
快要晒干的曼松毛茶。制茶工艺有待改进。
曼松茶的汤色,黄中泛点绿,汤色透亮。
曼松贡茶,香气有些独特,生津回甘比较好。小李兄弟负责烧开水,我负责开泡独饮,呵呵。小李不喝曼松茶的理由很简单:"天天喝茶,也喝不赢啊!"
叶底柔软,有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