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曹志琴专栏:鲁史古镇——滇西茶马古道水墨画卷

发表于:2024-11-10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1月10日,鲁史,原称阿鲁司,历史上由土著民族语演化而成,被"夹"在凤庆县城东北部澜沧江和黑惠江之间。云南西部的崇山峻岭深处,澜沧江平缓沉静地向南流去,一路留下了无数迷人的风景和动人的故事。在流经鲁史小镇时,只因


鲁史,原称阿鲁司,历史上由土著民族语演化而成,被"夹"在凤庆县城东北部澜沧江和黑惠江之间。云南西部的崇山峻岭深处,澜沧江平缓沉静地向南流去,一路留下了无数迷人的风景和动人的故事。在流经鲁史小镇时,只因她短暂停留,竟成就了一个奇迹--灿烂的鲁史古镇文化。东西长800米,南北宽538米,总面积仅有43万平方米。据资料记载,这条古驿道开辟于1328年,当时山道艰险,江河险恶,在横渡澜沧江和黑惠江时,只能用竹筏或木舟将骡马和驮子分别渡过。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澜沧江青龙桥建成,交通条件改善,商旅与日俱增。六百多年,不知有多少马帮来来往往,由北到南运进丝绸、百货,带来中原文化。又从南到北运出茶叶、药材,带去山风野俗。也不知有多少商人、官员、墨客骚人与马帮结伴而行感受古道艰难,或驻足、留宿,给这里留下进步思想、优秀文化、经商意识,极大地促进了鲁史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明进程,最终使鲁史成为茶马古道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徐霞客就是其中之一,翻开《徐霞客游记》,我们可以看到,1693年农历8月初6,徐霞客从现在的保山市昌宁县进入凤庆县境,于8月14日从凤庆县城出发与前往下关的马帮一道走上了茶马古道,当晚住在大寺乡德乐村高枧槽一位梅姓老人家,8月15日一早又与马帮一起乘竹筏渡过澜沧江,翻越骡马萎坡(澜沧江边一个非常陡峭的山坡)来到鲁史。1927年,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艾芜南行时,也是与马帮结伴,经过云南驿、鲁史、保山等地到达缅甸。抗日战争期间,鲁史至顺宁驿道还一度成为抗战军需物资的重要供给线,大量的军民用物资都从这里进出。曾经的这些辉煌历史已成如今鲁史镇的丰富的文化遗产。


站在丫口子的两大株大青树下鸟瞰整个鲁史古镇。看着这个古朴的小镇很难想象它曾经在历史上的辉煌,又看看现如今的鲁史,不由得问:这还真的是哪个被称之为"小海上的"的阿鲁司么?丫口子的两株大青树相传是嘉庆年间,一乐姓富绅在茶马古首入街口栽培的。顺首丫口子的路口进入古镇楼梯街,楼梯街长266米,宽4米,滇西茶马古道从街南形似大门的两株百年古树中间进入古镇楼梯街,绕古道北出栅子门,是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茶马古道过镜段。行走在楼梯街,小心地迈过深深浅浅大大小小的马蹄印,心里总有种说不明道不白的物什在不停地冲撞着,像疾风刮动湖面,又像澜沧江里被急流搬动的石头。街道两旁,偶尔有三五成群的孩童在嘻闹耍乐,有满脸皱纹白发苍苍胡须飘逸的老人悠闲地坐在自家门前石阶上,宁静地看着来往人影,孤独地咀嚼心思。


鲁史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从1598年设地方行政管理机构辟街场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而今透过落满灰尘的蜘蛛网,当年耗费万金雕刻的门头和金壁彩梁还在顽强地显现着英姿,仍在回味着古道的沧桑。鲁史古镇是滇西片区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建筑群之一,从整体上看,民居建筑风格受大理白族文化及江浙一带的影响,具有典型的南诏建筑风格。全镇以"三街(上平街、下平街、楼梯街)七巷(曾家巷、黄家巷、十字巷、骆家巷、魁阁巷、董家巷、杨家巷)一广场(又称四方街)"为中心,呈圆状分布。鲁史至今还保存着一段烙满马蹄印的青石板道,三米多宽的路道由东向西把古镇一分为二。民居以一颗印状般的四合院和一正一厢一照壁式的三合院为主,形成"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的独特风格。楼层上下各三间房间,土木结构,屋顶用当地产的青瓦铺盖,墙体和椽柱相接处用麻布石或青石板密封以防火患。屋脊均向两头翘起,房檐设有勾头瓦,其上都雕刻有各种精美图案,或龙或凤,或狮或虎,栩栩如生,神气活现。临街和靠路的墙体还请文化人或者自己亲自提笔作画题诗,以示高雅。照壁是充分显示主人景况的窗口,是书香门第,还是豪门富宅,或者是普通人家,都可以从造型和上面的画面看出来。宽敞的院落内,人们植树栽花,叠石造景,典雅别致,怡情养性。仅仅从这里的房屋建筑及陈设上,每一个走进鲁史的人,都会被鲁史深刻的文化所折服。

现在保存完好的四合院、三合院还在一半以上,比较完好的四合院有楼梯街字永茂家一院,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房子大小9幢,共70间,建筑面积1162.8平访米,鲁廷超等5户。


三合院有杨家巷杨天富住宅,占地375平方米,房子结构为:一正两厢房,一耳房,正面天井照壁花台,兽头大门,正房左山墙与左厢房之间有一花园,两面围墙壁画假山鱼池,整座房子内外墙壁都有绘画题句,显得古朴典雅,宽敞明亮。

同样装饰、结构的三合院保存较好的还有黄家巷的杨家培等三户,共有的原张家住宅,黄家巷的石家住宅,董家巷的原董家住宅,十字巷的甘凤昌等住宅,楼梯街的郭荣华,黄仁民等住宅。

曾一度成为滇缅茶马古道的咽喉重镇,号称"茶马古道第一镇"的鲁史,是当时通往蒙化(今巍山县)、下关、昆明、丽江、西藏,到印度、缅甸的重要驿站。 这个名字从此便日益响亮起来,在滇西茶马古道历史上烙上了一个鲜明的记忆。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鲁史已成为顺宁、昌宁、永平、蒙化四县的商品交易中心。内地的商号来此开设分支机构,发展纺织、印染、建筑、皮革、烟草、食品加工等手工业。至今鲁史的食品加工有独特的加工工艺,在远近享有盛名。由于地处凤庆县江北地区的中心位置,很自然地形成为凤庆县江北三乡一镇的经济、文化中心和农副产品集散地。昔日的辉煌,曾被称为凤庆的"小上海"。但鲁史镇,又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乡镇。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主产玉米、豆类、水稻、小米等,又产茶叶、核桃等。凤庆县城和鲁史镇都坐落在茶马古道向东南亚延伸的要冲上,是蜚声中外的"茶叶之乡"。现在鲁史镇的金鸡村尚遗留有百珠连片的古茶树野生群落。古平村海拔2400米左右的山野上,生长着三千多株野生茶树。


明清以来,鲁史人就以茶为生。其中骆英才是鲁史第一个人工种茶的人。并开设"俊昌号"茶庄,长期从事茶叶贸易。还有出自段逸甫茶园的"凤山春尖",是民国时期云南茶叶的极品之一。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俊昌号"和"凤山春尖"都消失了。茶史可鉴,茶俗可见,鲁史人民种茶制茶喝茶,更将茶深深融汇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成了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不断常来客,围炉消夜寒;有茶堪对饮,无酒亦盘桓。"远道而来,好客的主人定会泡出杯杯热情洋溢的茶饮款待你,浓郁的芳香、温情的话语为你消暑解渴,驱净远途的苦累。若你有幸到鲁史可以借宿于农家的话,农家恰好有老者,你还可以品尝当地土罐茶。所为的土罐茶就是把用泥土烧至成的小土罐(跟漱口杯大小)放在火坛边,在火炭上烘烤。烤至土罐发热发烫再放入茶叶一起烘烤,到茶叶烤香烤黄倒入烧开的开水煮,瞬间煮拂的茶香飘满屋子,就是不喝也能感受那股浓香。记得小时候我常常爬火坛边等爷爷喝完茶,趁爷爷不注意时偷偷地偷茶罐里煮开了的茶叶,为此还挨了不少骂。不过这种茶喝常了会上瘾,偶尔喝的话会感觉很香很浓。


踏着青石镶嵌的古镇街道,感受曾经的繁荣。站在四方街的戏楼前仿佛历史的辉煌就在身边不曾走远。戏楼,当年茶马古道繁华热闹,四方商贾云集,当时鲁街乡绅甘遇春热心公益事业,戏楼就是在他的带头捐资下于民国18年(1929年)建成。落成时曾邀"滇戏""玉和帮"首演,观众上千人,如《铡美案》《白蛇传》《染山伯与祝英台》《打金枝》等,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等也曾在此轮番上演。

大水井在四方街的街角,此井水质清澈甘甜,井正面的台阶伸向井底,水从井底分左、中、右三股向上喷涌。每当月夜,月光入井,可看到晶莹的水柱,汩汩的水花从井底喷出,有"古井印月"之称。传说因有此泉,才有古镇人家。只不过现在镇上的人大多都用自来水,很少看到有人来井里打水。井水依然清澈,碧绿的苔鲜浮于水中,随着上喷的水花摇曳,倒显得清幽寂静了些。


兴隆寺在大水井的右上方(改成学校后的鲁史完小,现今已不再作学校使用。)据史料记载,该寺为明末清初来自宾川的高僧永明和尚创建,结构为两进,三殿,六个天井,飞檐拱斗,翘角。有大小殿堂12间,是当时江北地区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的寺观。民国后改为学校,现保存较为完好的是正殿,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鲁史到黑惠江犀牛渡口的古驿道上,还有许多"降孟获,安置于庆甸"("庆甸"是凤庆的古城名,如今尚存遗址的记载《汉经》),以及与孟氏相关的地名和物名。比如"孟家桥"、"孟家花园"、"蜢璞寨"、"孟氏石城遗址"、"蜢璞灵岩"等等。徐霞客在从鲁史到蒙化(今巍山)途中见到"蜢璞灵岩"时,在日记中写下精彩的一笔:"忽涧北一崖中悬,南向特立,如独秀之状,有僧隐庵结飞阁三重倚之。阁乃新构者,下层之后,有片峰中耸,与后崖夹立,中分一线,而中层即覆之;峰尖透出吐烟云,实为胜地"。正因为有了这些史料记载和地名物名,以及当地流传的有关诸葛亮南征的故事作为佐证,所以便有人大胆推断,认为《三国演义》中的"七擒孟获"之地就在鲁史境内。


鲁史古镇是中原文化向边远地域渗透的必经之地,丰富的特色小吃数来胜数,小吃有川味的麻辣,广味的香甜。酸桨水点的白豆腐切成一公分见方的团,在阳光下爆晒,制成的酱豆腐是远近闻名的食品,清香源自没有污染的本地自产的黄豆与香料,盛在瓦罐里,连罐一起称卖,每市斤可以卖到15元钱。当然,鲁史的酱豆腐不仅吃起来香,放的时间也长,时间越长香味越醇,一坛陈年的酱豆腐甚至可以换一台新的彩电。豆腐汤是家常汤菜,家家户户都会做豆腐,营养丰富的豆制品变着戏法一样的厨艺走上餐桌,一些地道的本土厨师,仅用一个豆腐就可以做一桌丰富的菜肴。你不妨还可以尝尝当地的锅耙豆粉,那也是当的一名小说,豆粉全用碗豆面调水过漏,把过漏留下来的豆粉水澄清,再把澄清后的清水倒底,只要盆里那层乳白的浆。烧一锅水等水开了,再把浆慢慢地倒进开水里,还得边倒边搅拌,要然就会成不均匀,还会涨成糊。想吃锅耙多的豆粉就得边搅边放些锅耙进去,这样搅出来的锅耙豆粉就又浓又香。吃时用小刀划一小块用小刀打成薄片薄片的放在大碗里,放上油辣子、花椒油、大蒜油、盐、味精还可以放上酸菜之类的蔬菜一块拌着吃,那味道可没得挑剔的。你还看到一些其它乡上赶快的的人,在吃豆粉时常常会把一些自己带的冷饭混在一起吃,那味道也很美。(再一个说是那些人来赶集都比较远,有的是两头黑才能到家,吃一碗豆粉拌冷饭又省钱又实惠。)要说小吃,到鲁史不能不吃耙耙卷。先用豌豆粉加香料做成比纸还薄的锅粑,一张一张用青菜叶包起来,(因锅粑脆,用菜叶包起就不容易碎掉。)再用本地优质大米做出手巴掌一样大的饵块,备下油辣子、花椒油、大蒜油、盐、味精、醋等香料,先在炭火上把饵块烘软烤熟,再用软软的锅粑托起饵块,在两块饵块放上事先备好的香料,摊涂均匀包裹起来,吃起来又香又麻又辣,非常可口。


虽说是古镇,但比起丽江古镇,大理古镇,和顺古镇,鲁史古镇显得冷清些,它即不繁华也不人山人海,可它却有它纯朴。当你走在镶嵌着鹅卵石和青石板纵横交错的街巷时,你就不难想象它曾经的繁华。楼梯街的早市显得更为热闹,一大清早,就有驮柴的毛驴、担菜的农妇从四面八方的小路上聚拢来,你挤我我挨你,青菜、萝卜、豌豆粉、苦荞糕、毛豆腐、腊猪肉、鲜鱼虾……早市贸易就此拉开。山里人赶集虽然不善叫卖,但也不乏讨价还价。那石板镶嵌的街道你来我往,热热闹闹。半为山村半为市,可作农舍可作商。这是对鲁史的一个再确切不过的概括。若你是远方游客,在鲁史你要是饿了渴了随便找家有人在的人家,要口喝或吃顿饭不是件难事,要是晚上你的突然到访,主人还会问你有没有住的地方。若没有主人会为你铺一张暖暖的床。也让你体会鲁史人真诚淳朴,热情好客。就像当地寻常人家门楣处的对联:"含笑看人生,平心尝世味"。


回望走过的街巷,心里不觉有种莫名的遗憾。随时现代建设的发展和一些人为的因数,好多建筑都已经失去了它曾经的模样,现在人们又想恢复它原来的面貌,可就算恢复了好多东西已没有当初的价值,就像那消失的驮铃声,它只能回响在历史的记载里。

历史终归是历史,一切仿佛在某个时间的隧道里消失殆尽,所有的浮华于不经意间阖上其厚重的门扉.今天站在繁华不再的街巷,翘首仰望,天空依旧蔚蓝,肉眼穿透不了过去的时光,只有驻足的一石一瓦,一房一屋,任思绪蹁跹。

作者简介:曹志琴,笔名花泪雨,云南保山人,热爱写作,诗歌曾刊登于《中国文学》《北方作家》等,及各大网站。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