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茶叶出口问题探索
近年来,我国茶产业遇到了空前的挑战。虽然我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名优茶多达数百种,但其实上是有名茶而无名牌,外销茶基本上散装为主,仅仅是充当了国外品牌的原料。茶叶产供销条块分割严重,中间环节过多,缺少足以和国际茶叶巨头抗衡的大茶叶公司。另外,随着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今年大力发展茶叶出口创汇,其中品价格更为低廉,这对于过去一直以低端茶叶市场为主的中国茶叶出口冲击很大。
面对如此严峻的国际市场,中国必须树立与狼共舞的茶文化危机意识,积极应对茶叶贸易国际化的挑战。为此,尽快整合目前中国的茶产业已成为产业界有识之士的共识。要做的事很多,但基本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整合茶产业的产、供、销链条,减少环节,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一是整合茶业企业,实行优胜劣汰,为优势去也创造迅速扩张的良好竞争环境,做大做强,培植可以在国际市场上与外国著名茶叶企业竞争的大型龙头企业。这两方面工作是互相联系的,可以说抓住了这来能够方面工作是互相联系的,可以说转住了这两个方面就抓住了中国茶叶复兴战略的关键。而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和商界两方面的主动性,双方积极配合,一致对外。
先说整合茶业经济的产、供、销链条。长期以来,中国茶业的产、供、销出口局面混乱,茶叶经营管理体制处在条块分割的困境中:茶叶长在地里时归农业部管,流通时归供销社管,出口石又由外经贸部管。这些部门里面都有管理茶叶的部门,但又都不大重视。茶叶的生产、流通和外贸等企业,各自为政,多头竞争。整个行业几乎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更谈不上行业自律。产供销严重脱节导致茶叶质量难以保证,茶叶出口企业之间经常压级压价恶性竞争。这既降低了茶叶出口利润,还易招致国外反倾销制裁,严重妨害中国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可见,理顺茶叶管理体制,成立有约束力的协调机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其次,整合茶叶企业。在上世纪80年代,全国仅茶叶初制厂就有六、七万家,每家茶厂加工量不足10吨,而且绝大多数企业生产设备陈旧、落后,工艺粗糙,管理水平低下。在茶叶流通方面,茶叶产区和销区都有茶叶公司,各自有自己专属的势力范围。此后,随着过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茶叶产销的逐步放开,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逐渐被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代替,中国茶叶市场经历了"三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是"销区到产区办场"。茶叶作为第三类农副产品放开市场后允许个体经营,销区的茶商纷纷直接到茶叶产地开辟货源,自采自销。因此,在1989年前还风光无限的产区茶叶公司不断破产倒闭。现在除了省级茶叶公司还在正常经营外,绝大多数地市茶叶公司都不复存在,几乎成了私营企业的天下。第二次革命是"产区到销区开店"。90年代初,产区成千上万的推销大军涌向全国各地,尤其是浙江、福建人居多。产区的茶店子产自小使销区的消费者能买到质优价廉的产品,大大促进了公司从此风光不再,纷纷破产倒闭,也让位予私营企业。第三次革命是"销区经销商自创品牌"。经过前两次革命,茶叶流通环节大大减少,个体和民营企业已经在茶行业积累了巨大的资本,但是茶行业的竞争也趋于饱和,产品日益同质化,行业利润下降。一些有远见的茶商(包括国有茶叶公司)已经意识到要想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创立具有国内以至国际竞争力的茶叶品牌。这是近20多年中国茶叶经济迅速发展的自然条件,是中国茶叶经济成功应对世界经铁观音济一体化潮流挑战所必须完成的自我超越。这次革命的结果,将使中国茶叶企业实现优胜劣汰的洗礼。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在以上多说的茶叶产业和茶叶企业两方的整合过程中,必须理顺政府和商界的关系,这就是要明确企业唱主角,政府作引导的原则。时刻牢记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政府意为企业服务为宗旨,让企业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角。在现阶段中国还缺乏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茶叶龙头企业的情况下,政府还需要发挥更多的主导和协调作用,鼓励和支持茶企业的整合,并逐步让他们担负起协调和组织茶叶产业健康发展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