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茶树良种优势面临的新问题
1福建茶树良种概况
1.1茶树品种资源丰富,良种选育成果匪然。
福建省素有"茶树良种宝库"之美誉,在闽南、闽东、闽北的三大老茶区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为良种选育提供了基础素材。1984年11月国家农作物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首批认定的30个茶树良种中我省的福大、大毫、政大、水仙、梅占、毛蟹、铁观音、黄旦、大叶乌龙、本山、福安大等11个被认定,占国家级良种的36.67%,其中福大被列为全国区试品比的标准种;1987年1月在第二批认定的22个国家级良种中我省新选育的福云6、7、10号通过认定;1999年我省的八仙茶晋升为国家级良种。在三批审(认)定的国家级良种中我省共15个,占全国总数77个的19.48%,名列全国第一位,也仅有我省良种全都属无性良种。省级(优)良种有80年代的佛手、肉桂、黄奇、早逢春、朝阳、悦茗香、迎春、福云8、20、595和90年代的丹桂、黄观音、九龙大白、白芽奇兰、元霄绿、杏仁、凤园春等近二十个,此外,目前有些地方群体种在局部地区也有一定的栽培面积,如坦洋菜茶、吴山清明早、歌乐茶、大红、桃仁等,以及稀有品种单丛等。
1.2无性良种普及率居全国首位
我省是茶树无性繁育短穗扦插技术的发祥地。目前全省良种普及率高达93.8%,其中无性系良种90.7%,有性良种3.1%,良种的普及率与无性系良种的比重远高于全国5%和16%的平均水平。
1.3良种适制性广,适应市场需要,应变能力强。
我省产绿、乌、白、红四大茶类,又是茉莉花茶的主产省,是全国茶类与花色品种最多的省,其中乌、白茶是我省的特种茶,在国内外有很高的信誉。茶类多、品类全、其基础是源于丰富的茶树良种。省级、国家级良种适制乌龙茶的有10多个,绿、乌兼制的有6个,红、绿兼制的也有10多个,多数制绿茶品种可适制白茶,还有乌、白茶兼制品种。此外原本只局限制乌龙茶的品种现在亦可利用前期嫩采一批开发名优绿茶,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2良种优势中的问题
良种与商品一样有它的时效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过去曾被审(认)定为国家级或省级良种的也同样面临着考验,有的可能将被淘汰,因此要适时总结研究提高。
2.1良种选育进展缓慢
我省国家级良种从绝对数看仍暂居全国第一,但其构成是80年代初第一批认定的11个地方良种为主体(占3/4),近40年来新选育的国家良种只占4个,只占第二、三批国家级良种总数的8.5%,其中第三批25个中我省才一个,进展不及其他省,落后于浙江的14个(29.79%),四川的8个(17.0%),还略低于安徽、湖南的5个,说明我省茶树良种选育的步伐在放慢,优势在削弱。
2.2适宜乌龙茶的chinatea新良种推广难度较大
我省适制乌龙茶的良种较多,老牌的铁观音、黄旦、佛手等过去曾发挥出巨大的经济效益,今后仍将有很强的生命力,近二十年来乌龙茶新良种选育成果较显著,富有品种特异性的肉桂、八仙茶、白芽奇兰等良种在一定的区域内已形成规模效益,对外有较高的知名度,黄奇、丹桂、黄观音、杏仁、凤园春等五个省级良种亦可作为更新换代的良种选择,但认真地从市场、效益、技术三环节结合起来分析,亦不容乐观。闽北的肉桂地域性很强,制优率低,诏安的八仙茶、平和的白芽芽兰在闽南乌龙茶区的泉州、三明二地来说效益还未能超过铁观音,这是影响推广的原因之一。第二是乌龙茶销区有限,市场逐渐饱和,国内市场以绿茶为主体,乌龙茶拓展困难,出口又无大的突破。第三制高香优质高效乌龙茶受气候、地理、加工技术三个重要因素的限制,优质茶的产量比重难提高。
2.3适制绿茶的良种后继不足
2.3.1中叶类品种少。从全国茶叶市场来看是以绿茶为主体,约占72%,中小叶类芽数型良种制作的内质好、个头小的茶在市场有很强劲的竞争优势,而现今我省的绿茶生产量主要来自芽重型的大叶类良种,中叶类的福大得不到提纯继续推广。
2.3.2主栽品种逐渐失去竞争力。由于近年开发名优茶一味追求"早"与"毫"两个优势性状,太偏重于中叶类型的特早芽、多毫的福云6号得到了空前规模的发展,据悉1998年全省福云6号面积达到了3.3万hm2,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强,省外近年也纷纷引种,大批量产品涌上市场,在"早"的效益逐步淡化而对产品质量越来越讲究的今天,它的竞争力正在削弱。
2.3.3新选育良种不尽人意。近年来审定的"九龙大白、元宵绿"两个省级良种,若按市场效益的标准去考察,这二个品种的内质也不算突出,所以,笔者认为这新选的二品种还需经市场的一段考验,若作为今后更新换代的良种推广应慎重为好。
2.4省外优秀良种的引进未得到重视
我省茶树良种优势曾为全省茶叶经济的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全国茶叶生产的发展发挥出较大的作用,功不可没。在发挥我省良种优势的同时,建议同行应加强对省外良种的调查,引进、拓宽良种资源。
2.5一些良种的潜力未得到充分挖掘
"良种良法"已经提倡了几十年,在短缺经济下强调丰产栽培,追求产量。在当今市场经济下赋于了新概念,如何根据良种的芽梢性状加工出适销高效的产品乃是良法的核心。在名优茶热的前期(90年代中期以前),各地片面追求的是"时间效益"和"多毫价值"对无毫少毫和中芽类良种的适制性与效益重视不够,以致一些原有良种优势未能发挥。
2.6主栽良种尚不突出。
由于我省茶树良种众多,大多的产茶县(场)特别是多茶类生产区的茶树良种种植过于繁杂,有的多达二十多个,主栽良种不突出,相互间雷同的良种甚多,成不了地方特色。
3几点建议
3.1突出主栽、力克繁杂、形成特色
笔者认为单茶类区(茶场)的良种宜控制在四五个之内,多茶类区(茶场)可增加至七八个,主栽良种都不宜超过3个,其产量至少要达到70%以上,形成有地方特色茶的龙头产品,非主栽品种是以调节洪峰为主,点缀花色品类为辅。这样才有利品牌的建立和市场竞争。
3.2引进省外良种和挖掘本省良种潜力相结合
笔者对我国茶树良种作比较分析,并结合本人实践认为,较适合我省的省外绿茶品种有:特早芽的龙井43、宜红早,早芽的龙井长叶、白毫早、寒绿、迎霜,中芽种的浙农12、113、信阳10号、皖农95、锡茶5号、安徽1、7号;适制乌龙茶品种有白叶水仙(铺埔白叶)、岭头单丛、台茶6、12(金萱)、13。省农业厅可考虑在闽南和闽中(三明)设立两个省外良种观察园区,对于性状表现优良、市场竞争力强的应及时建立母本园,并选择1~3个县集中发展,营造出"外茶我用"新特色。其次是积极挖掘省内良种潜力,一是从加工技术上入手,进行深层次全方位的名优茶开发;二是抓紧对本省中叶类良种如福大、早逢春、福云10号等进行提纯复壮,进而繁殖推广,要强调内质,避免片面追求"早芽多毫";三是对近些年来客观上暂缓发展甚至是淘汰的良种进一步研究其特性和经济性,不行的果断改种,若茶商网通过改制等方法可以利用的、效益较好的,现阶段不一定改造,如大叶乌龙在乌龙茶区已遭淘汰,在多茶类区则可考虑改制绿茶,从其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