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坪村“5.12”震后化蝶新生
中国茶网资讯:茶坪村,位于都江堰市大观镇青城外山味江河畔。幅员面积3.5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147户572人。"5?12"汶川特大地震中,147户农房倒塌14户,严重受损81户,中度受损52户。
茶坪村引入社会资金,采取"联建"方式恢复重建。目前,村民不但住进小别墅,还开起了乡村连锁酒店。
青山、绿水,各式小别墅,阳光、凉亭,木质茶座……这里不是度假村,是灾后重建的重灾区都江堰市大观镇茶坪村。
茶坪,这个青城山深处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震后因"联建第一村"而名声大振。再访茶坪村,除"联建房"外,这里又多了"茶坪连锁"。在灾后第三个春天,化蝶新生的茶坪村与"老板"二字关联紧密。
找"老板"――
联合重建,户户住别墅
3月29日,吃过午饭,一阵机器轰鸣声响起,站在水泥搅拌机旁,60岁的杨立群抡起铁锹,继续给自家的新房添砖加瓦。在茶坪村,杨立群是少数几个还没住进新房的农户。"当时不愿联建,后来看到别人不花一分钱都住上了小洋楼,就寻思着也给自己找个'老板',把新房建起来。"
地震后,为帮助恢复重建,成都市推出联建政策,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 "积极引导社会资金直接投资重建项目,吸引社会资金与农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联合重建"。受灾农户可用宅基地与城里人联合重建住房。杨立群所说的"老板",就是出钱为村民们修房的人。而作为回报,"老板"则可拥有村民宅基地的使用权,在村里建别墅。
按照联建政策,村民可选择企业联建、多户联建和独户联建。杨立群的"老板"是成都人,而在他家的上方,则是茶坪村最大的"老板"――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2008年10月,该公司以"团购"形式与茶坪村35户农户签订相关联建协议和土地流转合同:35户农户整理出集体建设用地23.35亩,其中约3亩用于安置农户,剩余20.35亩集体建设用地交由村组集体经济组织流转给联建投资方,用于开发旅游服务项目。
2010年4月,住在茶坪村最高山上的刘正全搬进联建"小洋楼",从此他不再花1个多小时背米上山了。目前,联建方正利用整理出来的20亩集体建设用地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刘正全也将拥有属于自己的股份。
现在的茶坪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这样的"老板"。茶坪村村支书王正良告诉记者,147户村民,仅有1户自己重建,其余的除了维修加固,共有110户选择联建。"到如今,95%的村民没花一分钱就住进小别墅,还修好了公路,接通了天然气,引来了自来水,用上了光纤……"王正良说,恢复重建不是"原地起立",而是"发展起跳"。茶坪村这一跳,跨越了20年。
当"老板"――
发展旅游,农户变股东
"震后新业欢迎你!"茶坪村新铺的柏油马路,隔一段就有一条这样的广告牌。穿过十多条广告牌后,车停在一家名为"良友庄"的酒店门前。
酒店门牌上,茶坪村的"赛格尔"乡村家庭连锁客栈"NO.003"的字样同"良友庄"并排而立。这里,是茶坪村村支书王正良的家。
站在王正良家的楼上眺望,远处青山隐隐,脚下溪水潺潺。山间公路穿村而过,一排排中式、欧式风格的别墅式新居隐藏在西山林荫之中。
"搬进新家,水电气网全都通了,城里人有的我们有了,城里人没有的我们也有了。"坐在凉亭里,村民刘明福笑呵呵地告诉记者。
"城里人没有的东西?"看着记者疑惑的眼神,刘明福说,"我们这里是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景中,整个村子就是一个森林公园。城里人有这么好的居住环境吗?"
现在,这些"城里人没有的"东西正是茶坪村以后发展的"金饭碗"。经过村委会决议,在大观镇政府的撮合下,茶坪村引进了灾后产业重建的 "第一股"――大观镇老板吴利全出资成立茶坪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全面负责茶坪村的旅游产业开发。茶坪村则以自己的无形资源入股,占公司15%的股份。
村民们的小别墅最先派上了用场。他们把自己空余的房间出租给公司,收取租金。公司则整合这些空余房间,开起茶坪村"赛格尔"乡村家庭连锁客栈。"经营管理由公司统一负责,改变了以前农家乐档次低,服务管理不到位的缺陷。"刘明福说,2009年5月1日,连锁客栈正式对外营业,开业当天迎来100多位游客。"现在,村里有8家连锁客栈,可以同时接待300多人住宿和用餐。"
然而,由于受季节影响,茶坪村的旅游旺季只有暑期的两个多月,"到现在,仅实现收支平衡"。把旅游产业链再拉长一些,已成为茶坪村延续产业的现实路径。
在成都市规划局的帮助下,茶坪村有了自己的"十二五规划"――包括搭建河滨啤酒长廊,发展登山、攀岩户外运动等。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打通茶坪村的旅游"动脉"。王正良说,"茶坪村位于普照寺背后,游客到了那里却过不来。我们现在正在申请,希望能修一条直通那里的路,把山那边的游客吸引过来。"
王全:"联建第一人"
我这三年
幸福生活三大步
说起重建这3年,茶坪村前任村主任刘明福说自己的生活往前迈了三大步。
"地震以后,房子倒了,我们都很茫然。老百姓住哪里?以后怎么生活?好在政府即时出台灾后重建政策,让我们看到了光明。"很快,刘明福和村里的34户村民一起,与一家公司联建了安置房。
联建开始后,由于村里灾后重建的事情实在太忙,刘明福把自己苗圃的70%股份以90万元的价格卖给一个建筑商。"他的管理比我先进,生意门路比我广,跟他合作不吃亏。"刘明福说。
2009年4月,用卖苗圃股份的钱,刘明福买了一辆越野车,在茶坪村轰动一时。"我们村现在有50多辆车,平均每12个人就有一辆车。"刘明福自豪地说。
2010年4月,集体联建的小洋房修好后,刘明福分到了一套130多平方米的房子。有车有房,刘明福说自己的生活迈出了两大步。
2010年底,刘明福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他从联建户转行当起"老板",与村里另一户村民搞联建,修起小别墅。"都50多岁了,还没住过别墅,想自己修一幢,也过过瘾。"刘明福说。
单人照
自从在《小崔说事》露过脸后,王全就成了茶坪村最忙的人。
3月29日,记者抵达茶坪时,王全正在接待从深圳来的记者。缘于"联建第一人"的身份,这几年,王全的家成了茶坪村的"媒体接待中心"。
王全家的房子在地震中坍塌,养殖的跑山猪、种植的银杏树也遭受灭顶之灾。怎么把房子修起来,茶坪村的"能人"王全犯了难。2008年6月,他在镇上办事时看到一个文件:受灾农户可用自己的宅基地与城里人联合重建住房。正在为房屋重建资金发愁的王全立刻想起了买自己跑山猪的彭州老板张忠贵,"他说过好几次,想在这里建个房子给父母养老"。
2008年7月5日,张忠贵和王全签订了一份联建合同。张忠贵出资,王全拿出自家的232平方米宅基地与张忠贵"联建"。王全占地132平方米,余下的100平方米宅基地,则交给张忠贵修建属于自己的别墅。用100平方米的宅基地使用权,王全为自己换回了一幢乡村"别墅"。
王全没有想到,他们签署的这纸联建合同,竟然"创造了历史"。王全由此成为地震之后,成都灾后农房"联建第一人",也是全国第一人,"一不小心"成为当地的名人和联建"代言人"。
2009年3月6日,王全作为村民代表做客《小崔说事》。在录制现场,王全给自己算了一笔账,"我给联建商100平方米建设用地,等于0.15亩,联建商为我建房花了28万元,相当于按200万元一亩的价格出让给他,而都江堰的市价为80万一亩。"
当年5月1日,茶坪村"赛格尔"乡村家庭连锁客栈"NO.001"开业,王全又一次创造了茶坪村的第一。他把自己楼上的4间住房包租给 "茶坪连锁"客栈,每年净得租金3万元。这座客栈,王全起名为"恩逸居","'恩'是感恩,'逸'指'巴适'"。
王全还种了经济林,被酒店以每年400斤大米的价格租下来供客人喝茶休憩。"去年养了300多头跑山猪,收入10余万元,今年我打算去别的村子找林地,扩大跑山猪养殖规模。"王全还买来卡车,准备雇一名司机跑运输,"附近几个村都在种苗木,每天都有村民要卖树,有生意。"
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更为全村人拨着大算盘。因为在灾后重建中的带头作用,去年8月,王全当上了村主任。"既然大家选我当村长,我就要把这事干好。"怎么发展旅游业,把游客留在茶坪,是王全最关心也最喜欢谈论的话题。
驻村日记
路子选对了才有好日子
2011年3月29日 阴
到茶坪村第一天,我没有采访到想要采访的人,他们都太忙了。村支书王正良忙着接待前来实地考察的交通局人员,寻思着为茶坪旅游的发展"要"一条柏油路。村主任王全接待完深圳的记者,又赶往村民家里商讨问题。
采访计划只能暂做调整,先了解村民的情况。
印象中的农村,一年四季除了冬歇,总是忙碌的。茶坪村的悠闲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以前种水果时,家家户户都很忙。后来,村里组织大家种植银杏、桂花树,活没以前多,效益却比以前好多了。一年到头,我们干活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月。"正在家里绣《八骏图》的蒋大姐,话中透出另一番意境:产业发展的路子对了,才成就了村民们11个月的悠闲。
"折腾"出茶坪村的美好
2011年3月30日 阴转晴
一碗蛋炒饭,一碟泡菜,和王正良家人一起吃过早饭,王全也刚好应邀而来。王全不太喜欢谈过去,而是对茶坪未来的发展兴致勃勃。
王全对"折腾"似乎情有独钟。和他一起喜欢"折腾"的,还有老村主任刘明福。他们身上,有着无穷的想法和无穷的热情。凭着这些,茶坪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标杆"。
最前线,是新闻采访的课堂,更是人生的课堂。
我们村的第一
第一张集体土地使用证。2008年12月22日,在联建的别墅前,王正良和村民邓小林,举着刚发下来的集体土地使用证合影。
第一条柏油马路。2010年5月,第一条长2.8公里、宽6米的柏油马路沙街路通车。
第一条天然气管道。2009年4月28日,第一条天然气管道通气,结束了村民烧柴的历史。
心语
村民薛琴:感谢党感谢政府,让我们过上了安心、舒心、温暖的新生活。
村民刘正全:大地震虽然摧毁了我们的家园,但是党和政府为我们规划建设了更好的新家园。
村民薛珍贵:新房建好了,水、电、气、网通了,城里有的我们都有了。
问卷调查
在茶坪村,本报记者随机调查了20户村民,就地震前后家庭收入、生活娱乐、基础设施重建满意度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
统计显示,地震前外出务工和务农是该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60%和38%;地震之后,务农的家庭减少了一半,打工和做生意的家庭增加。家庭人均年收入,也从震前的2000元提高到现在的4000元以上。
娱乐方面,绝大多数村民选择看电视和赶集。对重建最满意的项目是道路和环境。所有村民都表示,对重建后的新生活非常有信心。